颜色是食品吸引消费者的“第一感觉”。无论是一块香浓的巧克力、还是一杯鲜亮的果汁,色泽在无形中参与了我们的食欲判断。那么,食品的颜色究竟从何而来?其背后依赖的,是多种不同来源和结构的色素体系。这些色素可以分为天然的,也有人工合成的,不同品类各有其独特属性与应用价值。
天然色素是来源于植物、动物和矿物等天然资源的色素物质,经过提取、浓缩、干燥等工艺,应用于食品之中。常见的食用色素有类胡萝卜素、花青素、紫甘蓝、栀子黄、栀子蓝、栀子黑、胭脂虫红、红曲红、甜菜红、姜黄、辣椒红等。天然色素的魅力在于它的“自然不做作”,色泽柔和、来源可追溯,但也正因其天然属性,对光、热、PH的稳定性略逊一筹,需合理应用于不同工艺流程中。所以,在食品配方中选择色素,既要考虑颜色需求,还要考虑色素与整体配方体系的兼容性与稳定性匹配。
无论是源自自然的温润之色,还是人工调配的绚丽之彩,色素作为食品外观的视觉元素,其分类与来源决定了其应用策略和呈现效果。用户在追求健康、天然的消费理念下,行业在逐步倾向于天然色素的发展路径,尽可能替代合成色素,转向更可持续、可识别的天然色素来源。